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
——“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
目 录
一、成果的背景与基础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一)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不力问题
2.解决了全方位育人体系各类育人资源融合不够问题
3.解决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立体衔接不畅问题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
2.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把脉问诊
3.力促“双轮驱动”,深耕课程建设
4.推动“三融并进”,铸就育人体系
5.坚持“五擎发力”,激活社会课堂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1.“双轮驱动”深耕“德技并修”育人课程主战场
2.“三融并进”铸就“德技并修”全方位育人体系
3.“五擎发力”激活“德技并修”育人社会大课堂
四、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构建德技并修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2.构建“1+X”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3.构建校地研学联合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校内应用: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校外推广:产生良好辐射带动作用
3.物化成果:推广应用结出累累硕果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
——“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
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是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官网作为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立足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模式,以“德技并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一、成果的背景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官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官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善用社会大课堂,这就将工作聚焦到探索“德技并修”的实践育人模式上。
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官网:10月,篮球欧洲杯下注_欧洲杯投注网站下载-官网《构建“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培养新时代“大国林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院在精心培育项目的基础上,深化对新时代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和调研,于2022年5月印发实施《“课堂+实践+文化”三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实施方案》,探索构建了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的“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模式。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一)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解决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不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全方位育人体系各类育人资源融合不够问题。三是解决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立体衔接不畅问题。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根据“德技并修”建设目标与任务要求,对实践育人过程中的要素资源、组织实施、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以整体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2.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把脉问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师生群体、用人单位、社区、企业等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把脉问诊,查找制约实践育人成效的难点、痛点、堵点,根据掌握多元育人主体及学生的所思所盼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3.力促“双轮驱动”,深耕课程建设。将实践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1+N”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
4.推动“三融并进”,铸就育人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行业企业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多元化融合与一体化运用,铸就全方位“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5.坚持“五擎发力”,激活社会课堂。全员化参与、课程化改革、制度化保障、项目化实施、精品化推进“五大引擎”持续发力,着力在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深化优化、迭代升级,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成果以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构建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润心志、育美德、长见识、增才干。主要内容包括:
(一)“双轮驱动”深耕“德技并修”育人课程主战场
1.以“大党建”引领“大思政”。学院党委建制度、搭平台,成立德技并修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课堂+实践+文化”三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实施方案》,从完善德技并修课堂育人机制、坚持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活动制度化、发挥职业教育特色文化育人作用等方面,构建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建立健全院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院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架构,形成育人工作共同体。
2.打造“1+N”课程体系。制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即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专业育人体系,实施专业育人示范专业建设计划;构建课程育人生态,实施课程思政“全课程全要素全过程”改进计划;分类打造示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建设计划;深化教学研究改革,实施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行动计划;强化评价育人导向,实施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改进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3.构建“结对子、送上门、共实践”的协同模式。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实践育人元素。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深入系部参加教研活动,践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实践教学“如盐在水、如春在华、如雨润物、如石击水”的“四如”标准,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拓宽课程思政提质空间。
(二)“三融并进”铸就“德技并修”全方位育人体系
1.推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构建“1+X”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保证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有一项主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其他专业课程作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增设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创新“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①项目引入→②信息搜集→③分析规划→④动手实践→⑤质量检测→⑥目标展示”六步教学法,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机融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运用和专业技能训练中。
2.推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支持,选派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担任指导教师,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重点培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深入开展“追寻领袖足迹”系列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抓好“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3.推动行业企业和教育教学相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牵头成立全国现代林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福建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校企共建“圣农产业学院”“园林园艺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产业学院”“家具制造校企合作生产实践基地”等实践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实施职业实践课程,建成“平台+机制+保障”的产教耦合对接平台,实现“供需适配”,推动学生发展与企业需要的“双向奔赴”。
(三)“五擎发力”激活“德技并修”育人社会大课堂
1.全员化参与。全员化参与涵盖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学院通过纳入课程体系、设立管理机构、加强宣传推广和举办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举措,推动学生全员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实行实践育人导师聘任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将实践指导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建立实践育人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双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分由受导学生评分(30%)、受导学生所在组织评分(30%)、受导学生进步情况评分(40%)三部分构成。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实践导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六要”标准遴选实践导师,将实践导师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进修深造、课题立项紧密挂钩,激励实践导师用心用情用力、乐为敢为有为。
2.课程化改革。一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严格落实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分别在“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各安排4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安排8学时的实践教学,构建“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体系。二是优化其他课程学业评价方式。在其他课程学业评价中强化实践考察,将知识考核、能力检测和价值评判结合起来,在期末考核、课程作业、实验实训项目、顶岗实习等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要素,兼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情感、态度、纪律、精神、道德等的考察,将思想性、价值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三是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构“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成果展示”的全面评价标准,认定学生实践学分。坚持结果和过程统一、定性和定量结合、自评和他评互补,突出对学生思想变化、实际表现、成长收获的考评,将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评议、推优入党、求职就业等重要参考。
3.制度化保障。制定实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保障实践活动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所,指定专人负责,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实践导师制度,指导开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中国精神等“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推出一批内容新、形式活、质量高的实践教学成果。
4.项目化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以短视频创作、文艺展演、电影观赏、海报宣传展、大学生给中小学生讲故事等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和展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充分盘活校史馆、森林生态馆、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展示馆、办学成果展览馆等校内场地和南平市博物馆、延平区南山村游定夫纪念馆、政和县廖俊波先进事迹纪念馆等校外场地资源与教育元素,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等丰富的形式,构建“学、研、讲”一体联动机制,上好“场馆里的思政课”。
5.精品化推进。充分发挥福建省独特优势,构建校地研学联合体,通过“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品牌凝练”的不间断工作链条,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四个一批”“行见八闽”实践育人模式。一是打造一批精品研学路线。以延平区为中心,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打造以“百年初心 红色八闽”为主题的南山红色理学、以“文脉守护 闽人智慧”为主题的炉下斜溪旅游特色村、以“美丽中国 清新福建”为主题的茫荡宝珠乡村文旅、以“乡村振兴 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王台绿色金库等一批“一日学”精品研学路线。二是打造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成立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汇集校内外专家学者梳理和整理闽北地区的红色历史资源,开发“知识传授+历史素养+时代担当+价值引领”的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深入建阳区书坊乡的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浦城中央苏区纪念馆、武夷山赤石暴动纪念园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实践课程与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三是打造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与武夷山大安村闽北苏区红色首府旧址、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地下航线纪念馆、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示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基地变成“课堂”,让革命文物资料、城乡发展成果变成“教材”,以交互体验、实景参与、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奋斗激情。四是打造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探索形成融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为一体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该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构建德技并修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学院党委成立德技并修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课堂+实践+文化”三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实施方案》,形成院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院各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创新实践“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的“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推动实践育人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落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构建“1+X”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贯彻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原则,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构建“1+X”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内实训真实化、校外实践教学化,并实施“项目引入、信息搜集、分析规划、动手实践、质量检测、目标展示”的六步教学法,在不同教学阶段融入实践教育元素,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实现“理实身心一体化”。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成产教耦合对接平台,推进教学资源多元化融合与一体化运用,实现校地企“供需适配”、学生发展与企业需要的“双向奔赴”。
3.构建校地研学联合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构建校地研学联合体,充分发挥福建省独特优势,通过构建“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品牌凝练”的不间断工作链条,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四个一批”“行见八闽”精品研学路线、优质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和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校内应用: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自项目实施以来,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明显改善,近3年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到100%,93%以上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师生获省级以上实践育人项目奖项30余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超过97.5%,学生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鲜明特色得到各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学院获评“2023年度高校高质量就业最佳创新与实践高校”。
2.校外推广:产生良好辐射带动作用
牵头成立闽西北职业院校联盟,积极参与组建闽北地区首个“大思政课”校际合作联盟,承办福建省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会议,本着“资源共享、队伍共培、基地共建、课程共育、成果共孵”原则,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分享双轮驱动、三融并进、五擎发力——“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新范式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并将这一育人新范式推广至多所学校。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30余所职业院校来校学习交流。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并就学院“大思政课”特色做法作交流发言。
3.物化成果:推广应用结出累累硕果
项目负责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福建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福建省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团队成员参加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1人次。学院多次获福建省大学生“追寻领袖足迹”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实践团队、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实践个人等奖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实践育人等5个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省三等奖1项。《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的“青春答案”》等10余个项目获省级思政课类相关奖项。学院入选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个。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该项目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重向度》《赋能乡村振兴,展现青春风采》《校馆合作 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多项典型经验和做法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省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近百次。在“阳光高考”网“2024年高职高专院校满意度排行榜TOP100”中,学校位列全国第77位,福建省第2位。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继续推进研究与实践,增强“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模式的转化力与操作力,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